top of page

易致中風心衰竭 心房顫動危機

心臟科專科

李家輝醫生


轉載自《星島日報》



心房顫動引起中風機率會比常人高出5倍,心臟衰竭風險亦增加3 倍,必須正視, 故如有心悸、氣喘或暈眩等症 狀,尤其相關高危人士,建議盡早就醫,作適切跟進。


嚴重情況可致命


心房顫動是一種心律不整疾病,較常見於年紀大、肥胖,以及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心漏、心瓣疾病、甲狀腺疾病及睡眠窒息症等患者身上。心臟科專科醫生李家輝說:「此症患者心房電流不規則運作,造成心跳不穩定,使心房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泵送至心室,這不僅增加心臟負擔,繼而令心臟衰竭風險上升,亦容易導致血液在心房內積聚形成血塊。如果這些血塊脫落並流入大腦的血管,可能 會引起堵塞,進而導致缺血性中風,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致命。」


未必有明顯症狀


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會時快時慢,心跳快的話有機會由正常的每分鐘60至100下,上升至每分鐘約120至200下。此症可造成疲倦、心悸、胸痛、氣喘及水腫等徵狀,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會 出現明顯症狀,大多數人一直罹患心房纖動而不自知,有不少個案甚至直至嚴重中風導致癱瘓後,才知道是由心房纖顫所 致。李醫生表示, 心房顫動可分三個 階段。


1. 陣發性:大部分時間心跳正 常,但會突然間有短時間的心跳紊亂,可能持續少於一 分鐘至48小時不等,隨時間有機會發作得更長及頻密。


2. 持續性:發作時症狀持續超過48小時, 而且不會自行回復正常心跳。


3. 永久性:發作時間持續超 過一年以上,而且一般使 用藥物或手術也無法逆轉病情。


由此可見,及早診斷對於有效治療非常重要。醫生會視乎患者個別情況及病情 階段,為其進行適切的診斷檢查,包括靜臥心電圖、24 小時動態心電圖等,當中有部分患者發病較為間歇性, 可能一年才出現幾次心跳紊亂,便有可能建議其考慮利 用智能電話或智能手錶的心 電圖程式來監察心跳,以助醫生診斷是否有心律不正的情況。


減低併發症風險


治療心房顫動主要有兩大方向,包括減少發作頻率 及降低中風的風險。對於病發頻繁患者,醫生會建議考慮 長期服用控制心跳的藥物,例如抗心律不正藥,以減少病 發次數,惟此類藥物不適合患永久性心房顫動個案。若患 持續性心房顫動者,則可考慮用電擊整流術將心律恢復正 常,再用抗心律不正藥維持正常心跳。不過,部分患者無 法用藥物有效控制病情,則可考慮局部麻醉手術「心房顫 動導管消融」,以減少甚至杜絕心房顫動。傳統消融方式 包括射頻消融和冷凍消融,惟有可能導致食道受損和橫膈 肌神經癱瘓等併發症風險。近年有一新技術「脈衝場消融 (PFA)」,可實現高效消融,同時對周圍器官造成損傷的 風險較小,引起併發症風險較低,令心房顫動消融術可更 快速及精準地進行。


李醫生續指,就降低中風風險來說, 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處方合適抗凝血藥物, 以減少血塊形成的可能性,從而降低中風機 率。現今新型抗凝血藥較傳統藥物華法林功 效更顯著,而且副作用較少,限制亦較少, 更見安全。針對不適合服用抗凝血藥物、有 較高出血風險患者,醫生評估身體狀況後也 可考慮進行左心耳封堵術(LAAO),這是一 種只需局部麻醉的微創手術,主要透過儀器 完全封堵左心耳,可有效降低中風風險。


日常如何防患?


‧戒煙戒酒

避免飲用酒精和吸食煙草,因會提高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適量運動 每星期做至少150分鐘中度運動,有助 維持適中體重、控制膽固醇水平及血壓。 有心房顫動的患者,亦並非完全不能運 動,只需避免進行太劇烈運動,建議每日 可進行30分鐘的帶氧運動,如急步行、行 山、行樓梯等。


‧三低一高飲食習慣

遵循多吃蔬菜、少吃肉類、減少油鹽 糖的飲食原則,有助於降低高血壓和肥胖 的風險,從而減少罹患心房顫動的機會。



Comentários


  • facebook icon
  • Instagram icon

尖沙咀旗艦診所:  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A座603, 815, 2607, 2610-11室

尖沙嘴診所聯絡

25431000

​地圖路線

大圍普通科及專科診所:  新界沙田車公廟路18號圍方4樓417室

尖沙嘴診所聯絡

25431001

​地圖路線

旺角眼科中心:旺角彌敦道664號惠豐中心7樓703-706室,9樓及10樓全層

尖沙嘴診所聯絡

25431001

​地圖路線

中環眼科中心:中環皇后大道中16-18號新世界大廈1期12樓1202-3室

尖沙嘴診所聯絡

25431001

​地圖路線

Copyright © 2024 新匡喬醫療集團 Medicare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