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必要知道幾件事

心臟科專科

曾振峯醫生️


轉載自《明報



隨着人口老齡化和現代生活方式改變,愈來愈多人患有冠狀動脈疾病,部分需要接受俗稱「通波 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不過有病人卻以為做完手術後,身體已回復健康,毋須再接受任何治療。心臟科專科曾振峯醫生指出,冠心病患者接受過「通波仔」手術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藉此減低血栓及併發症風險。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西方飲食文化逐漸成為港人生活的一部分,現代人飲食變得愈來愈豐盛,心血管收窄或堵塞的問題愈趨常見。針對這個健康問題,「通波仔」為解決血管因粥樣斑塊 積聚而收窄的問題而生,在病變位置擴張球囊以打通血管,再植入金屬支架支撐血管,改善心臟血 管血流供應。不過這卻帶來另一個問題,植入支架處的血管壁細胞會慢慢增生,從而再收窄血管; 另外金屬支架亦有機會令血管壁受損,血小板會黏附在傷口或支架,形成血塊並堵塞血管出現復 發。曾醫生指出,在大部分情況下,醫生都會建議通波仔術後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尤其是術後第一個月特別關鍵,病人需要較頻密地覆診來確保手術後情況 穩定。處方雙重抗血小板藥的目的是要防止血小板積聚,避免通波仔後放置的血管支架發生支架血栓。」


薄血藥非抗血小板藥


一般病人需要每天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維持幾個月至一年時間,曾醫生表示時間長短取決於 「通波仔」手術的性質,「如果是急性『通波仔』手術,一般需要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長達一年時 間,以確保能有效減低心臟病復發及栓塞的機會;而一般冠心病患者術後視乎個別病人情況,可縮 短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至幾個月時間,之後會由兩種藥物變為長期服用一種抗血小板藥物。


病人最重要是遵從醫生建議服藥,如遇到出血問題要先諮詢自己心臟科醫生,切勿自行停藥。」


坊間常常聽人說薄血藥,與抗血小板藥物混為一談,其實它們的藥效和薄血機制都大有不同。曾醫 生解釋,「抗血小板藥的作用是抑制血小板功能,令它們不會很容易地黏合在一起,但薄血藥則是抑 制血清中的凝血因子,主要是處方給心律不正的病人,預防中風及靜脈血管栓塞的風險,因此完成 『通波仔』手術的病人基本上不會服用薄血藥。」雖然抗血小板藥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會增加 出血風險,但曾醫生強調不用太擔心,「藥物會令出現損傷之時,止血時間較為長一點,一般皮外傷 及小型損傷,並不會造成嚴重問題。不過建議『通波仔』術後短時間內應盡量避免大型開刀手術, 尤其是手術若屬非緊急類別,就盡量延期至病情較穩定後才進行,以避免出血風險。」


特別處理高出血風險病人


另一方面,針對某些本身容易出血的病人,例如年紀大、患有肝腎疾病或以前有出血病歷的人士, 醫生都有機會按情況縮短他們服藥的時間,「如果要這些病人進行為期一年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療程,確實會增加他們的出血風險,危及生命安全。針對這種情況,醫生就會從『通波仔』手術入手,考慮選用較新的支架,術後只需服用一個月雙抗血小板藥,其後持續使用一種抗血小板藥物便 可。不過還是那一句,就是需要與醫生詳細討論,由醫生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及病情等,選擇 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一有問題便要立即諮詢醫生。」


曾醫生還提醒,「試過有病人『通波仔』後處方雙重抗血小板藥,回來覆診時跟我說全身出現瘀傷, 細問之下才知道他術後同時服用保健產品。其實這些聲稱能通血管的成藥,某程度上有抗血小板藥物的成份在內,因而影響了身體的凝血機制,令身體受傷地方久久未能復原而出現瘀傷,在未清楚 藥物成份的情況下,切忌胡亂服用聲稱能行氣活血的中成藥保健產品。


Comments


bottom of page